典型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来源:admin 发布日期:2020-06-23 浏览量:
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治理管理原则
综合考虑地下水污染风险受污染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,采取以“高风险修复、低风险管控”为主的思路,构建“分区分级”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策略体系。
不同污染程度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区域,宜采取不同的修复策略。针对可能存在NAPLs的重污染区,以污染源阻断和总量快速削减为目标,采取高强度的修复措施;针对中度污染区,高强度的修复手段容易产生较大的二次环境影响和较高的成本,因此可采用单位能耗强度更低的修复技术;针对轻微污染区,采取主动修复的手段获得的环境效益偏低,因此可以采用以长期监测为主的风险管控措施。
常用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
(1)多相抽提技术:通过真空抽提的方式,同时抽取地下污染区域的土壤气、地下水和上层油相到地面后进行相分离和处理,有效的削减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量。
多相抽提可在渗透性较低的场地条件下应用,对LNAPL的去除效果较好,但受到污染物相间非平衡态迁移的影响,对抽提效果造成影响,可通过建模对抽提方式、流量、泵的位置等参数进行优化。多相抽提技术可以与其他技术组合联用,如热强化、表面活性剂增溶强化技术、空气注入等。
(2)原位化学氧化技术:通过向地下水污染区域注入氧化剂(还原剂)使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在氧化反应或者还原反应的作用下,转化为无毒或者弱毒性,易降解的物质。在氧化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污染物类型、场地土壤渗透性、SOD、地层均质性等因素,基于小试确定关键参数。氧化剂注入方式和场地条件是影响半径(ROI)的关键影响因素,由于地层非均质性导致中ROI不规则,进行现场中试十分必要。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氧化或还原的反应过程较快,部分吸附在含水层土壤颗粒上的污染物无法被有效降解,存在反向扩散、拖尾和反弹的风险,因此应用该技术时往往需要长期监测。
(3)原位生物修复技术:利用微生物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,或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,包括人为控制或自然降解条件下污染物的降低或无害化过程。需要强调的是,虽然生物修复的方式在我国地下水修复过程中极少使用,但是这是未来须大力发展的一个方向,其优势在于成本低,对环境造成的二次影响小,长效性好。具体的技术应用工艺包括:直接注入、循环井、生物通风及可渗透反应墙(PRB)。该技术特点是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有一定的选择性,其次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后毒性可能会增加(如三氯乙烯降解后产生一氯乙烯,毒性增强),且高浓度污染物对微生物存在抑制作用。因此,在探索生态修复的过程中,需要发展“联用技术”,将物理、化学及生物的方法有效结合,从而高效解决地下书污染问题。
文章来源:北京建工修复
推荐新闻Recommended news
联系方式Contact
咨询热线:027-59223306
手机:15871815200
联系人:申经理
邮箱:zddhjdz@163.com
地址: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佛祖岭一路19号中国地质大学科技园2栋802室